50万澳元买下法国城堡优股配资,却清理出500吨垃圾;800万英镑购得英国最大私人住宅,后续维护费高达1.5亿英镑。这些听起来像贵族梦想的交易,实际上却是“买家噩梦”的开始。
近年来,欧洲城堡频繁被挂出“白菜价”,吸引了许多中国买家蜂拥而至,试图追求童年幻想的贵族生活。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:城堡变成“无底洞”,文物法让人寸步难行,最终成为欧洲人精心设计的“坑钱产业链”。
这场席卷全球的欧洲古堡交易,到底隐藏了多少套路?为何中国买家成了冤大头?
欧洲城堡的“贵族滤镜”:从军事堡垒到烫手山芋
欧洲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,最初是贵族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防御工事。
这些城堡大多是厚重的石墙和封闭的结构,旨在防止入侵,这就导致内部阴暗潮湿,缺少现代生活设施,居住条件极差。
战争时期,贵族躲进城堡避难;和平时期,他们更愿意住在别墅里。
与中国的“城”概念不同,欧洲城堡与日本的“天守阁”更为相似,都是军事防御建筑,居住体验远不如中国的城市布局和地主庄园。
工业化和战争模式的改变,让城堡失去了其军事意义,贵族们发现,维护这些建筑的成本远高于收益,逐渐将它们抛弃。到近代,欧洲各地遗留下来的城堡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急需脱手。
在这种情况下,欧洲文科生通过文化包装优股配资,将城堡塑造成“人类文明精华”,吸引全球买家。几百年的破旧建筑被描绘成“贵族精神”的象征,而不明真相的外国买家则被幻想和滤镜蒙蔽了双眼。
影视作品《唐顿庄园》的热播,让许多中国观众对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充满向往。中介公司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需求,推出“一欧元买城堡,体验贵族品味”的广告语,吸引了无数中国买家涌向欧洲。
自2008年起,法国波尔多地区已有15-20座城堡和酒庄卖给中国买家。2012年,中国某酒企老板以 400万欧元 购入法国180公顷葡萄园和古堡。2015年,香港公司用 800万英镑收购英国最大私人住宅之一,占地500亩,比白金汉宫还大。
这些交易一度成为中国富豪的象征,但很快,买家们就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“坑”。
买家在完成交易后,才发现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。
欧洲国家的地产税、交易税、印花税等费用名目繁多,买家往往交了税才发现这只是“开胃菜”。城堡属于历史建筑,任何修缮都需要获得文物部门批准。哪怕是一根钉子的位置出了问题,也可能面临巨额罚款,甚至牢狱之灾。
大部分城堡位于偏远山区,水电、互联网等现代设施需要买家自行铺设。城堡动辄几百年的历史,修复成本高得惊人。
早在2012年,有一对澳大利亚沃尔夫妇以 50万澳元买下法国一座13世纪城堡,却在清理垃圾时发现总量高达 500吨,修缮费用远超购买价。
香港公司收购的英国私人住宅,后续维护费用达 1.5亿英镑,最终亏本以 700万英镑 转卖给英国政府。
这些买家原以为自己买到了贵族生活的门票,却发现自己成了当地政府的“冤大头”。
法国媒体统计显示,中国买家购入的150家法国城堡和酒庄中,三分之一被遗弃,买家因无法承担费用选择放弃。三分之一待售,买家试图转卖但几乎无人接手。三分之一无人居住,仅作为当地的文物修缮项目存在。
中国买家期待的贵族生活,最终变成了“买城堡送牢饭”的噩梦。
欧洲的贱卖城堡,收割全球买家
过去几十年,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“坑钱产业链”:以“白菜价”出售城堡,但隐藏高昂的后续维护费用。城堡的平均转卖频率从 15年一次 缩短至 8年一次,其中卖家通过税收优惠获利。
德国下萨克森州的马林堡宫殿,标价 1亿欧元,但隐藏修缮成本高达2700万欧元,最终被德国政府“自产自销”。法国莫德尚德尼尔城堡以 50欧元/股 众筹出售,最终有27000名买家成为共有人。
这些交易看似划算,实则是欧洲人设计的“坑钱局”,每一批买家都在为前一批买家的噩梦买单。
2019年,法国费加罗报报道,法国有 1500多座城堡 在售,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也有大量城堡挂牌。然而,随着经济下滑和买家逐渐理性,这些城堡越来越难找到接盘侠。
欧洲城堡与中国的地主大院本质上无异,都是历史建筑。但欧洲通过文化包装,将城堡变成了“贵族精神”的象征,卖出了高价,只不过最终买单的,确实无数盲目的中国买家。
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