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记者 张天培车优配
一个震楼器,一段手机闹铃声,激化了一场邻里纠纷。
家住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广渠门北里社区的李女士报警称,最近被楼上凌晨4点的手机闹铃声搞得神经衰弱、心烦意乱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报警电话里,李女士情绪激动,言辞激烈。东城公安分局东花市派出所副所长孟书樵马上前往了解情况。
原来,李女士经常因为楼上的走路声、挪东西碰出的声响而心烦意乱。最近甚至在房间里用上了震楼器,一旦觉得楼上出现什么声响,李女士就会架起震楼器“报复”楼上邻居。楼上邻居也不甘轻易被“折磨”,每天凌晨4点钟,手机闹铃准时响起,还刻意把手机放在地板上。双方矛盾不断激化车优配,谁也不肯让步。
孟书樵首先严肃告知李女士,随意使用震楼器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。李女士随即意识到错误,表示不再使用震楼器。楼上邻居也表示将立即停止报复性设置闹铃的行为,并在孟书樵帮助下将家里的桌椅、硬物加装海绵防护垫。经多次调解,双方最终握手言和。
长期从事纠纷调解工作,让孟书樵对化解邻里矛盾颇有心得:群众之间,很多矛盾其实都是来自一个“心结”,化解矛盾既要依法依规,也要讲情讲理。小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化解,邻里之间的芥蒂就会变深,最后导致问题尖锐、矛盾激化,让纠纷变成一个“死结”。
“矛盾一发生,一定要尽快化解掉,需要其他部门参与的,我们积极协调,推动共同解决。只有老百姓打心底里对矛盾的调处认可了,‘心结’打开了,才能真正做到‘事了’。”东花市派出所政委马春阳说。
在东城区,类似东花市派出所调解矛盾纠纷的典型经验还有很多。走进天坛公园,挂着“祈和驿站”矛盾调处中心牌匾的四合院映入眼帘。打造庭院式的“矛调中心”,让老百姓在放松舒适的环境中把问题解决。这是东城公安分局的一项创新举措:将矛盾双方请到天坛公园来,让双方置身美丽风景中,品上一杯热茶,把对立情绪先缓和下来,更加有利于促进矛盾争议顺畅解决。
从“等群众上门”到“请群众上门”,从严肃压抑的调处室,到富有人文关怀的驿站,不仅是创新调解办法,更是转变调解理念。东城公安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张克挥介绍:“‘祈和驿站’实行常驻制+轮驻制+随驻制,常态化整合矛盾纠纷调处的公、检、法、司、妇联等力量资源,通过处理‘某一件事’和‘一事一议’,总结‘某一类事’的相关规律,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效率。”
从2024年起,东城公安分局深入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建设,专职社区民警由“下社区”变为“在社区”,耐心倾听群众诉求,用心化解矛盾纠纷。“我们努力把‘主动发现’前置,把‘多元参与’嵌入机制,把‘小问题’解决在萌芽。通过‘祈和驿站’建设、完善‘在社区’工作机制、整合多方资源力量,更多倾听群众的声音,从源头化解潜在风险车优配,不断织密基层治理‘防护网’。与此同时,不断提升民警的发现能力、分析能力与沟通能力,真正做到把群众的烦心事一件件理清、把看似琐碎的小事做细、做实、做暖。”东城公安分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李雁斌说。
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